回溯中华民族历史,我们会发现,酒从诞生之日起,便是祭祀活动的必备用品之一。“国之大事,在祀在戎”,酒作为美好的东西被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勇士出征前也会用酒来激励斗志;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占卜、祈福等活动,酒是其必备的道具,因而巫师又被称为“祭酒”;古代巫医不分,酒还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
这可谓是酒文化的最初起源,它与当时人类社会的耕种、劳作、繁衍生息都有着密切联系,指引着人们找到精神寄托的信仰所在。
随着历史车轮向前推移,酒文化在人类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西周初,鉴于商朝统治者沉溺于饮酒奢靡而亡国,曾经由周公旦以王命发布《酒诰》。其中提出“无彝酒”,即不可经常喝酒;“饮惟祀”,即只有在祭祀、为父母、老人祝福等特殊场合才可以喝些酒;“德将无醉”,即饮酒必须要有节制;“定辟:蚓汝刚制于酒”,即订立酒法酒规,人们必须严格遵守。
可见,酒文化在当时已经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对日常生活、公共秩序、乃至国之兴亡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倡导节制、注重礼仪的酒文化,被视为社会稳定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而在西方,对于酒的起源已没有详细记载可考,但与之相关的种种传说却总与神圣、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比如希腊人认为,酒是由“酒神”狄奥尼索斯带到人间的,他是众神之父宙斯的儿子,流浪于小亚细亚、色雷斯和希腊等地,到处传授种植葡萄和酿酒的技巧,所到之处便风调雨顺、作物丰收,人们无不尽情狂欢庆祝。
《圣经》中则记载,耶稣基督在最后的晚餐时把葡萄酒分给门徒,并告诉他们:“葡萄酒是我的血”。
于是,葡萄酒在西方人心目中便具有了独特的文化魅力乃至宗教意义,逐渐渗透至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饮食、养生等各方面的社会生活中,葡萄酒文化由此成为一种精神象征的符号。
为什么酒文化在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具有如此特殊的功能和意义?其实,这并不难理解:酒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农业发展在酒文化演进中的基础作用,比如科技进步对酿酒工艺的促进作用,比如手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酒具酒器,酒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细致,饮酒行为更受到政治、经济、习俗、道德等特定条件的约束。
于是,经过历史的漫长发酵,酒文化现象便成为人类生活追求、精神追求的综合反映,折射出时代进步的轨迹。
一言以概之,酒以载道,酒文化正是由每个时代所发出的强音汇聚而成,又反作用于社会,不断激发出人们追求与进步的精神力量。
那么,今天的酒文化能否担当起这一职责?对于广大酒类企业而言,又该以怎样的文化实践来履行这份时代使命呢?
茅台的“国酒”盛誉早已深入人心,这显然不是由其广告宣传所决定的,也不完全取决于它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品质,而是源自那段广为传颂、脍炙人口的“红色”往事,老百姓用茅台酒为红军战士疗伤解乏,正反映了当时中华人民反抗压迫、反抗侵略,追求自由解放的强烈意志。至今赤水河边仍有《美酒河记》的碑刻,其中写道:“千里赤水,源于乌蒙,涓涓小溪,百汇涌波……润我沃土,育我子孙,耀我民族,壮我神州……赤水源远流长,美酒永远飘香,人民安居乐业,仁怀欣欣向荣。”
的确,酒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财富,酒的命运也与民族兴衰息息相关。
当红军四渡赤水的时候,中华大地上正是烽火连天,再美的山川也要为之垂泪,再香醇的美酒,又怎能浇国难当头之愁,何美之有?何谈美酒?哪还有什么美酒河?只有当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崛起,世界为之侧目惊叹,当我们自豪地举杯同庆时,赤水河才真正变成了美酒河。
这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酒文化必须要与时俱进,与民族发展呼吸与共,与人民感情紧密相连,唯有将酒文化的诉求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充分表现人们对于“中国梦”的追求与信念,这样才能尽到我们这个行业的文化职责,履行我们这个行业的时代使命。
但不得不承认,当今的中国白酒文化状态很难让人乐观起来。
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无论从产量,还是销量来看,中国白酒都已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但唯有文化方面却没有取得相应的发展成就,关于白酒的鉴赏技巧、文化内涵、酒道礼节,似乎都要让位于“高贵”诉求,曾经璀璨夺目的人文色彩日渐黯淡,博大厚重的酒文化笼罩在一片功利气息之中。且不说这样的酒文化能否配得上“时代强音”,甚至频频制造出一些不和谐音符,令白酒行业屡遭质疑,陷入困境。
正如我们在景芝所看到的、听到的,所感受的,优秀的文化名酒企业坚持以诚信务实、创新进取的精神来指引酒文化建设和实践工作,忠实于品质、敬畏于传统,善待消费者、善待经销商。通过产品销售、品牌传播的途径,使这种积极向上的酒文化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正能量”,以酒文化创新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振奋国人精神。这也正是“中国文化名酒复兴之光”所要发出的时代强音。
本文标签:老银川 编辑: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