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源为古四渎之一。其他三渎为黄河、长江、济水。济水后来没了,黄河、长江的源头都不大明晰,只有淮源源头较为明晰。长期在这里居住的人们,就形成了底蕴丰厚的淮源文化。
据说“淮”来源于“佳”,佳是一种短尾巴的鸟,想必远古时代,这里聚集着很多佳,故而叫淮源。淮源因地处南北交汇之地,山势雄奇,文化也既有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有楚文化的诡谲多变。
先说古老吧,北面有个盘古山,传说是盘古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每年三月三,来祭拜的人成千上万,说盘古是人根之祖,人都是他选的。不管盘古是开天辟地,还是人根之祖,或者是人类寻根的一种符号,总之够古老和混沌的吧。“淮源”与“坏河”谐音,下游经常泛滥,所以有司马迁“禹导淮于桐柏”的记载。百姓传说更神,说有蛟在淮源作怪,大禹命神将捉拿蛟,并将其锁至淮井内,反映了劳动人民治淮的愿望。有个叫陡坡嘴的地方,大概是大禹率领的先民们留有的遗迹吧,如今随处可见彩陶片、绳纹、盆、杯等物件。当然也有可能是比大禹还要早的先民们在这里居住,因为这里四季分明、风调雨顺,非常适宜耕作生息。狩狩猎、放放牧、捕捕鱼,歇下来的时候,再唱唱歌。
自秦汉以后,构成淮源传统文化的主要元素也离不开儒、释、道三家,其中儒家的成分更大些。仁、智、礼、义、信,成为人的行为准则,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更是前行的号角。道家在淮源也扎住了脚步。城东的金庭观,据说在南北朝时极为壮观,南山门的魁星楼,雕梁画栋,既精巧又气势。当时和衡山的九真馆、茅山的曲林馆、太平山的日间馆等并称全国五大道观。著名散文家沈约曾专门写文章赞誉。一个叫道人庄的小村,有位农民开荒,捡了个又黑又笨又重的东西回家,摆在院里盛鸡食用。有个货郎见了,花5元钱买走,捣腾到武汉,被人抓住,说是倒卖文物,原来是道士用的乌金香炉。可见道家兴盛,直到18世纪后期,道教衰落,多数庙观演变成为佛教寺院。太白顶、水帘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受到僧人的青睐,也因此名僧辈出,直到前些年印恭法师成为禅宗临济宗四十五世衣钵传人。
淮源因地处中原南部屏障,势扼信(阳)南(阳)咽喉,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也有了兵家也就是军事文化,三国蜀国名将魏延,就是固县镇人。也可说是军事家,只不过由于《三国演义》的渲染,魏延成了反叛的典型了。其实魏延的军事才能胜于关羽、张飞等辈。诸葛亮初出祁山,魏延建议从子午谷走捷径,直奔长安,被一向过于谨慎的军师拒绝,以至于老军师六出祁山未成,反倒累死在祁山,如果老军师肯接受魏延的建议,或许三国的结局会是另一种面貌,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白莲教,白朗们也常在这一带活动。值得一说的是现代的苏区文化,由于得风气之先,1925年,这里就有了党小组,1930年,又发生了震惊中原的县城武装暴动。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三军会师和产生重大影响的桐柏军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从大禹导淮开始,历代统治者和人民都不希望淮源泛滥成灾。从汉代起,建了淮渎庙,官方定期来祭拜“东渎大淮之神”,清康熙还亲书了“灵渎安澜”四个大字,命人刻成御碑送到这里。只不过这些在那时,只能是良好的愿望,真正安澜还是在解放后,国家拿出大量财力,对淮源进行了治理。
说文化,不能不说到文艺。民间文艺由于受湖北影响,东部几个乡镇的人唱山歌、玩渔鼓、皮影戏,节日里还玩一种叫鹬蚌舞的,我以为有些特色。一个巨形蚌,用一个穿红衣的女子扮演,一张一合,鹬则是位男子,伸着长长的喙,伸伸缩缩,要吃蚌肉,不小心被蚌夹住,疼得乱跳,既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哲理,也有一种性文化的启示,这种游乐是居住在高原的人们想不出来的。
淮源还由于特殊的地理构造,而盛产乌黑的石油、白花花的碱、亮闪闪的金、银、铜等,因此,也有了特殊的企业文化。企业人由于和企业共命运,形成了勇于奋争的开拓精神。当然这种精神和盘古开天、大禹治水,也是一脉相承的。
本文标签:淮源酒 编辑:阿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