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0°线,是中国的“景观大道”,也是一条美酒地带。在这个地带上的“锦城”成都市中心,有一座传承600年的古酒坊,它和它所深藏的酿酒技艺,不但佐证了蒸馏白酒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也令今人得以体验到古代酒肆温雅的遗风。
老成都水井街风貌
一座锦城,千年酒乡
“工程学者眼里的成都,是都江堰工程原理、歼20、麻将里的概率论。文人雅士眼里的成都,是美食、唐诗、俏花旦,还有满眼青山绿水。”
成都确实是这样一个地方:它尽享地理上的得天独厚——居于秦岭、大巴山和云贵高原环抱的四川盆地中心,地形带来湿润多雾、冬暖夏凉的气候,源自雪山的河水滋养出沃野千里,山明水秀,物产丰饶,两千多年来稳居“天府”榜首,人称锦绣之城。
在丰裕的经济基础上,居于此处的人们构建起发达的上层建筑,无论是文化、科技还是手工业,成都都有傲人成就。但比起这些,它更精致独特之处,则是那种浪漫、悠闲的气质。正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自古以来,成都人就过着舒缓、诗意、慵懒的生活。这生活也吸引着重山之外的来客,不顾蜀道艰难,也要到“锦城”一游——杜甫在此结庐而居,李白在此流连忘返……
望江楼:水井坊位于成都城中心水井街,南临府河与南河交汇处。东沿双槐树街可达望江楼,在其周边环境名胜众多,风景绮丽,素号“东门之胜”。望江楼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而建。
合江亭:水井坊临近合江亭,这是在府、南两河汇合之处所建的一座亭台,始建于1200年前,“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的就是这里船只启航的一幅繁华胜景。
九眼桥:九眼桥修建于明代晚期,是锦江(南河)上最大的石拱桥,因桥洞有九,故称“九眼桥”。千百年来,地处“东门之胜”的九眼桥与不远处的水井坊“对饮”不休。
水井坊:在明末清初时期酒坊发展最为繁盛,在水井坊原址一带相继出现了:乾隆年间的“福升全”,道光四年(1824年)的“全兴成”等多个著名的酒坊。水井街一带“前店后坊”式的酿酒烧坊云集,经历了中国白酒又一个鼎盛时期。
民以食为天,天府的人民懂得享受口福,成都美食盛名远扬。而在一切美食之中,酒则是一种精魄般的存在。“书画琴棋诗酒花”,对于中国传统的诗意生活而言,酒是其中至为必要的元素。成都有诗情画意、锦绣之质,成都的酒便因此而香醇。
四川是名副其实的酒乡。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酒器,成都百花潭出土的宴乐纹样青铜壶,散布川中各地的汉代酿酒、宴饮画像石砖……这些文物都是古代四川地区酒文化发达的证明。唐宋时期,有关蜀酒的诗词层出不穷,许多著名诗人都与蜀酒有渊源:李白曾在绵竹“解貂赎酒”;杜甫盛赞“蜀酒浓无敌”,点出蜀酒香浓的特色。
而即便在酒乡四川之中,成都也是佼佼者。李商隐说“美酒成都堪送老”,雍陶说“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点名直夸成都酒好。客观来看,成都也确实深受酒神的青睐:独有的弱酸性黄粘土,粘性强、保水性好,含铁、钙等金属离子少,是酿酒筑窖的最佳土壤。地下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优质水源,浸润了美酒的灵魂。而盆地中湿润的气候,格外有利于酒窖里微生物的繁衍,为酿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悠长历史,堆叠的不仅是酒窖的深、酒糟的浓、酒浆的冽,也是酿酒、沽酒、饮酒之人悠然享受生活的心态,这才使成都的酒,酝酿出至醇的香和韵。
水井坊博物馆复原古成都酒肆
一座酒坊,烧酒之源
酒是充满诗性的精灵,然而它却并不孤高。相反,它的魅力正在于,在飘渺诗意外,又具有非常平民化的、市井的、热闹的气质。
600年前的成都东大街东门水陆码头,车来舟往,市井繁华。此处的水井街,是酒坊酒肆集中之所,青旗招飐,酒香满路。当时的酒肆里,酒瓮都要摆放在夯土矮台上,这些土台称为“垆”,因此卖酒亦称“当垆”。这些酒肆多半是自产自销,每家的酒风味都不尽相同。在府河、南河(二江合流为锦江)交汇点东北,就有一座闻名遐迩的“水井酒坊”,前头铺面卖酒,后头就是酿酒的作坊。
古成都“东门胜景”复原模型:水井坊古酒坊前,车水马龙、人来客往的繁华景象
每日清晨,小伙计打开店门挑出酒望子,便陆续有人进到店里来。船家的水手,来往的客商,成都城里的住户,频繁出入其间,或坐下小酌,或拎着酒壶打酒回家。前头酒肆里的酒卖完了,店家便支使伙计,到后头酒坊里抬出几瓮新酒,一启泥封,满堂飘香。
入了夜,酒肆关门下闼,后头的酒坊却暗暗热闹起来。昏黄灯盏照亮了幽深的窖池,酿酒师傅挽起袖子,亲自教导弟子挖糟、拌粮、上甑、摘酒……将独家秘传的酿酒技艺,一代一代流传下去。“水井坊”的酒,从元末、明、清一路沿传下来,前店当垆,后坊酿造,600余年未曾间断。
唐人笔下的蜀酒,与今天浓烈的四川白酒尚有不同。唐朝只有压榨酒和滤去酒糟的“漉酒”,高浓度的蒸馏谷物酒尚未诞生。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四·烧酒》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麴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的“烧酒”、“酒露”,才是使用蒸馏工艺酿造出的谷物蒸馏白酒。按照《本草纲目》这个说法,中国蒸馏白酒起源于元代,早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白兰地和俄罗斯伏特加,在世界四大蒸馏酒中是历史最悠久的。始于元末明初的水井坊正是此事绝佳的例证。在1700多平方米的酒坊原址中,有着元、明、清不同时代的酒窖、晾堂、灶坑,另有蒸馏器基座、灰坑、灰沟、路基(散水)等,以及数百件陶瓷酒具、食具,从原料煮熟、拌曲发酵、烤酒蒸馏直到当垆售酒,各环节一应俱全。蒸馏白酒在古蜀流行与昌盛,由此窥一斑可见全豹。
水井坊博物馆核心保护区生产现场
水井坊博物馆窖藏区
在水井坊众多陶瓷器中,那些刻有字号的餐具、酒器,侧面印证了水井坊店面的经营规模。其中一种仅有牛眼大小的瓷杯格外引人注目。相传成都一位富商摆宴,席上酒器即是清一色的牛眼杯。有客人调侃主人家小气,竟拿这样袖珍的杯子待客,主人于是解释道:蒸馏佳酿性烈,需细斟慢品,方能享受其中真味,所以一定要用小杯,大碗喝酒反而成了牛饮。这一只小小的牛眼酒杯里,也盛满了川蜀的酒风酒韵。
水井坊博物馆中收藏的明代牛眼杯
一代酒师,承古创新
明人袁宏道在《觞政》中说:“凡酒以色清味冽者为圣。”色清味冽,正是蒸馏白酒的最大特点。而要制造出这样的酒,从酿造到蒸馏到勾兑,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如果说“成都城”生养了水井坊,那么,在它“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正是“成都人”担起了抚育的责任。在任何生产劳动之中,宝贵的都不仅仅是技艺,保存历史、延续传统,都要以鲜活的人为载体,掌握关键技艺的人,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宝藏。
清代康雍乾三朝严谕禁酒,但禁酒令在四川始终没有被贯彻执行,川酒反而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了起来,在明末清初“移民填川”的过程中,一些外省移民将自己故乡的造酒技术也带到了四川,川酒经过融合,更显独到。这其中,受益更深的自然还是人口大市成都。水井坊酒的前身“成都府曲”,相传就融合了一位山西客商所带来的美酒酿造技艺。
优质白酒的酿造过程中,即使熟知工序,也依然有许多精微奥妙,只掌握在少数极有经验的师傅手中。水井坊大量灯盏,就诉说着酒坊与酿酒之人的故事。由于水井坊出产的酒远近闻名,许多同行都想打探其中奥妙。因此,过去酒坊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关键工艺绝不外传,只能在夜间由“大酢师”亲自操作和教授弟子。大酢师是酒坊的核心人物,他们亲自掌握着酿酒工艺最基础的配料环节,之后上甑的动作、窖藏的时间、窖池的养护、摘酒的时机、火候的把握、用水的多少,所有关键步骤大酢师都必须亲自督导。即便在如今这个讲究量化和精确的时代,大酢师的经验仍然很难用数据、记录来表达。传承传统酿酒工艺,还得靠宗师们言传身教。讲究美食佳味的成都人,即便平时如何悠游自在,在酿酒的事情上也会变得一丝不苟。那些古朴的灯盏,曾经照亮水井坊600余年的精华岁月,就是成都人与水井坊因缘的最佳见证。
国家级酿酒大师赖登燡(中)传授酿造技艺
今天水井坊的“大酢师”赖登燡先生,也是这样一位宗师级的人物。水井坊酿酒过去全凭人工,“粉碎驴推磨,制曲用脚踩,出窖抬大筐,降温扬大掀,用水人工挑,蒸酒烧土灶,测温手触摸,配料靠手握。”而赖先生就在这样的生产实践中,摸索总结着独特的酿酒技艺。从摊晾到烧灶,从窖池到窖泥,从酿酒到制曲,数十年浸淫其中,反复酝酿,他掌握了每道工序的关键点。可以说,今天水井坊酒一点一滴的香浓,都蕴含着从古至今这些酿酒之人的辛劳、持守与创新。水井坊与养育它的成都人,永远密不可分。
水井坊博物馆酿造现场
今天,在水井坊古酒坊原址基础上建立的“水井坊博物馆”,为世人揭开了这座古酒坊的神秘面纱,不仅完整展示600年来成都地区蒸馏白酒酿造历史与不同时期的风土人情,更是一座“活的”有香味儿的博物馆。在这里,参观者可闻到整座酒坊仍在发酵、生产的酒香,看到酿酒大师们言传身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原生态酿造过程,听到专业导览员对酒坊历史及蒸馏白酒酿造各道工艺的讲解,还可在酿酒大师教授下调制、品鉴水井坊酒品。这座600年古酒坊与成都城的因缘,仍在延续,历久弥香。
国家级酿酒大师赖登燡(右二)教授参观者酒品勾调品鉴知识
本文标签:水井坊 编辑:阿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