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当家人团聚,抑或朋友小聚,都会去饭店痛饮一番。只要走进饭店,不管档次如何,在酒品的展示柜里,都会有我们家乡的特产“北大仓”。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齐齐哈尔人,我对北大仓酒情有独钟,所以,不管展示柜里的酒品怎样丰富,我唯一的选择还是“北大仓”。
上个世纪7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南的号召,我所在的齐齐哈尔车辆厂抽出一部分骨干力量,去四川援建眉山车辆厂,我也积极踊跃地报了名,并最终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四川一干就是20年。
记得临出发的头一天晚上,厂领导在当时的“火车头饭店”摆了几桌酒席,为我们饯行。席间,领导拿出“北大仓”,逐一为我们斟满杯,并举起自己的酒杯,大声说:同志们,明天你们就要出发了,奔赴千里之外的天府之国四川了。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我们家乡的名酒‘北大仓’,希望大家今天喝了这杯酒,不论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是齐齐哈尔人,是齐齐哈尔车辆厂人……
那时,我还不怎么会喝酒。但是听了厂长这番话语,也高高地举起了酒杯一饮而尽,那绵软的口感、浓浓的酒香瞬间充满了整个口腔,一股热流溢满了胸膛。那是我第一次品尝到“北大仓”的滋味。
后来,在四川眉山车辆厂的那些年,我在基建设备处工作,主要负责设备订购。由于工作关系,常常去外地订购设备、签订合同、催运机器等,走过很多地方。那时是计划经济,很多设备和物资都很紧缺。为了搞好关系,就难免请当地相关的领导喝上一杯,可喝来喝去,还是觉得家乡产的“北大仓”好喝。
一个人在外时间久了,难免想家。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四川眉山我没有一位亲人,唯一的“亲人”,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调入眉山工作的恩师张贵成。当时,我住在独身宿舍,在单位的食堂吃饭。工厂又是刚建起不久,条件很差,食堂的伙食都是清汤清水的,很少能吃到一口肉。时间久了,总就想吃顿红烧肉打打牙祭。这时,我就去师傅家,师母就会给我做一大碗红烧肉,师傅则会拿出一瓶四川名酒,师徒俩吃着红烧肉和一小盘花生米摆起龙门阵。我对师傅说,怎么喝啥酒都觉得没有咱家乡的“北大仓”好喝呢?师傅听我这样说,也颇生感慨。他说,是啊,一晃儿离开家乡快十年了,好久没喝到家乡的酒了。看着师傅的眼眶有些湿润,我赶紧劝慰师傅,说,等我休探亲假的时候,一定给你多带几瓶“北大仓”!
有一年春节前夕,单位领导给我放了20天的探亲假,经过5天的一路颠簸,我终于回到了久别的家乡。一进家门,一股久违了的酒香扑鼻而来。妻子已经做好了饭菜,还斟满了一杯“北大仓”,领着孩子们等着我回家吃饭呢!那天我喝醉了。
假期很快就结束了,在返回四川的头一天,我特意来到当时的副食品中市场商店,买了四瓶部优“北大仓”,准备带给在眉山的师傅。回到眉山的那天晚上,师母为我们炒了六个菜,当我为师父斟满一杯“北大仓”的时候,师傅贪婪地俯下身嗅了很久,激动地说:还是那个味道啊!那天晚上,我和师傅都喝了很多,边喝边聊着家乡的变化,不知不觉间天就亮了。光阴似箭,一晃儿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如今也已变成了一位耄耋老人。而唯一没有变的,就是对家乡的热爱,对“北大仓”的情有独钟。
本文标签:北大仓 编辑:阿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