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一夫人彭丽媛携经典国货出访坦桑尼亚的新闻在坊间流传开,亿万网友对国货的热情再度高涨。据悉,在卷土重来的国货风潮中,再度走红的除了有护肤品、珠宝首饰、定制成衣和工艺品,就连素来低调的绍兴黄酒也未能逃过网友的火眼金睛。很多人不禁要问:酒类产品如此之多,为何绍兴黄酒在国人心中树立起了“经典国货”的形象?仔细品读绍兴黄酒的特质,便不难理解人们何以对黄酒情有独钟了。
一、追根溯源话越酒 酒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道浓墨重彩,黄酒是中国的国酒,也是绍兴的名片。绍兴酿酒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源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南北朝时黄酒就被列为贡品,而从《吕氏春秋》记载开始,文献中绍兴酒的名字就屡有出现。
深受现代人喜爱的绍兴塔牌花雕酒,还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美丽传说。早在宋代绍兴就有家家酿酒的习惯,当一户人家生了女儿,在满月之际就把酿得最好的黄酒灌装在陶瓷坛内,经密封后再埋入地下储藏。这坛酒直到女儿长成出嫁才会从地下取出,再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在酒坛外刷上大红大绿等颜色,并写上一个大大的“喜”字作迎亲婚嫁的礼品。这一习俗代代相传最后形成江浙一带婚嫁中不可缺少的风俗,到明清时期酒坛上出现了彩绘,这画花酒坛也逐渐正名为“花雕”。可见塔牌花雕酒受欢迎的不只有经年陈酿的酒香,其洋溢的喜庆氛围及酒坛上的绘画艺术也无不诉说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温文尔雅,君子所好 黄酒不似白酒烈性亦不像啤酒寡淡,黄酒温和圆润,能养胃健肾亦能和血行气。自古以来,黄酒不仅是文人骚客的座上佳酿,也是皇室宗亲的养生珍品。传承千年的绍兴酒到了当代依然是名人雅士的心头所好,这无疑也是绍兴酒的得天独厚的无形资产。
新中国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心中就有了保护和发展绍兴酒的课题。1952年当时的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指示拨款修建了绍兴酒中央仓库,在广州召开的12年科学规划会议上,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又批准将《绍兴酒总结与提高》项目列入“国家12年科学规划”。作为绍兴人的周恩来对家乡这一特产充满自豪,直到晚年他自己也依旧保持绍兴酒加温后饮用并配以花生和豆腐干下酒的传统。
国家领导人中对黄酒青睐不已的还有邓小平,1993年9月,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在香港参加《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首发式,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邓小平已在他85岁那年遵医嘱戒了烟,现在每天喝一杯绍兴黄酒健身。2004年8月中央电视台首播的大型口述纪录片《百年小平》中,邓小平的长子邓朴方也讲到:“父亲原先是喝茅台的,后来因身体原因就每天喝绍兴黄酒,下酒的就是一碟南瓜子,这是他的‘私有财产’,有时他会将瓜子、黄酒转到我面前说,‘胖子’(指邓朴方),你也来一点……”。
三、躬耕陇亩,青史留名 塔牌绍兴酒,素来以“静默恪守,淡泊名利”的朴素形象示人。醇厚的口感、不加粉饰的陶坛,都像是烟火人间里信手拈来的温暖。殊不知这个绍兴有名的老字号,在其精耕细作的几十年中,多次获得国内外金奖,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荣誉称号,成为业内最早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的品牌。自1958年进入国际市场以来,塔牌黄酒已享誉欧美、日韩及东南亚、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海内外誉为“东方名酒之冠”;早在2004年其出口创汇能力便突破1千万美元,是中国黄酒行业出口量最大的黄酒企业,2005年在上海被评为商务用酒“主流品牌”。
塔牌对手工酿造的坚持让黄酒文化完好地保留至今,酿酒师普遍认为,手工酿酒全凭经验,即使步骤相同最后成酒的口感差别也经常十分微妙。而塔牌黄酒的酿酒师由经验丰富的中国黄酒评委潘兴祥担当,酿酒顾问则是黄酒界颇负盛名的“酒神仙”王阿牛大师。有这两位大师坐镇,塔牌酿出的黄酒自然不同凡响也无可替代,想必这也是塔牌黄酒堪称“非现代黄酒世家”的秘诀所在。
中国文化几经变迁,流传至今的经典国粹少之又少,而绍兴黄酒便是硕果仅存的一个。它是中华民族芳而不烈、柔中有刚的民族性格的最佳注脚,它见证也伴随了中国儒家文化的起源与兴盛。钟情于塔牌黄酒的现代人,除了喜爱它馥郁醇厚的口感,大概也爱它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内涵。一瓶精心酿造、绵而厚发的塔牌手工黄酒,也绝对配得上国货前面的“经典”二字。
本文标签:塔牌 编辑:阿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