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渡,地处抚河东岸,赣抚平原腹地,距南昌市区约60公里,是著名的赣抚粮仓。历史上的李渡镇一直是作为古代临川的一个商贾名镇,1969年才由当时的临川县划归进贤县管辖。
古代的临川,地气殊异,山川秉灵,林奇谷秀,是著名的“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置临汝县,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改为临川县。这里孕育了始于魏晋、绵延两宋、繁荣至今的灿烂的古“临川文化”。作为古代“临川文化”缩影的李渡镇自始至今仍一直保持着“地水平阔而人稠勤富,交通便利而商贾云集”的繁盛景象。
甘泉酿酒,醉飨八方
李渡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仍流传着八仙云游江南,沿抚河而下经李渡,闻得酒香,禁不住在此开怀畅饮,醉不知返的神话传说。当地盛产的优质稻米、上等豌豆是制曲酿酒的重要原料。明嘉靖三十三年徐良傅等纂修的《抚州府志》卷五载“(谷)稻之粘者曰秫,俗谓之糯,有早糯、有晚糯,名目亦不一,并堪酿酒制酒曲间用之”。李渡井泉,水质清亮,味美甘洌,久贮不混,自古就有“做酒酒香,做豆腐无双”的说法。北宋词人晏殊在著名的《浣溪沙》一词中描绘的当年李家渡抚河两岸红蓼花香,渔父好酒,饮酒作乐的动人场景和“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的千古佳句,为李渡“嘉宾客,未曾一日不宴酒”之民俗作了最好的诠释。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曾巩,南宋心学掌主陆九渊,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汤显祖等历代文豪巨子也常驻足滞留李渡,诗词文赋,豪饮古镇美酒。从此,李渡白酒也获得了“闻香下马,知味拢船”的美誉。
世代沿袭,千载流芳
烧酒是与毛笔、陶器、夏布齐名的李渡四大传统物产之一。有史记载自清朝乾隆年间,李渡先后形成了以“万隆”、“万盛”、“万茂”、“万祥”、“万义”、“福兴泰”、“福裕泰”、“福生”、“福隆”为字号的九家作坊。以“福生”为字号的作坊,清代门面至今尚在,与我国传统酿酒的“前店后厂”格局相一致。有趣的是,遗址发掘出土的一些青花瓷上恰好也刻有“万”、“万祥”、“万金”、“裕”、“森”、“吴”等名号款,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那段历史。
今天李渡镇上保留的清代老街和建筑中仍可依稀寻觅到当年酒楼、酒肆的踪影,保存至今的“福生”号作坊的店面就是一例。古时酒楼、酒肆有悬挂酒旗的习俗。它既是酒家的标识,又有很浓的广告色彩。从李渡9家有字号的作坊可以想象得出当年小镇酒旗招展的盛况。酒联是悬挂或粘贴在酒店、酒楼、酒肆门前的“联语”,亦可称“酒对子”、“酒楹联”等。一般认为楹联艺术起源于五代后蜀,一经产生,便很快被酒店、酒商用来作为宣传广告和招徕顾客的手段,并与酒帘巧妙地结合起来。“闻香下马,知味拢船”就是赞美李渡白酒最著名的酒联之一。因此,清代李渡人李鹭洲留下“众芳甘委谢,孤秀敌高严。水畔垂渔网,垆边拂酒帘。游人时糁帽,居士日巡詹。那复愁衣露,风林月影纤”的诗句也就不奇怪了。
徜徉李渡镇就是徜徉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中,人们似乎可以隐约看见刘禹锡描绘的“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浆声幽轧满中流”的画面,聆听汤显祖“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千古绝唱的回音。李渡与酒的不解渊源和酒文化不间断的延续给了李渡深厚的文化底蕴。酒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就是数百年的白酒酿制工艺以一种经验的模式渗透到李渡人的血液中。
本文标签:李渡酒 编辑:阿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