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坝,古为粤东要塞,地理位置独特。东、北扼闽赣,南控潮汕,西通嘉应、惠州直至广州,汀江、梅江、梅潭河交汇于此,水陆交通便利。
历明而清,官方的驿站、巡检司、递运所乃至将军府都曾在此先后设置。中原文化及来自南洋的海洋文化,在这个韩江源头重镇发生了碰撞、交合和相互包容,使得三河坝很早就因教化文明、商贸繁荣、手工作坊众多、小手工业相对发达而闻名遐迩。其时,三河坝家庭作坊最负盛名的“三河坝酒”蜚声海内外。
三河坝酒以其品质醇厚、留香持久、幽雅细腻、清而不寡、郁而不猛闻名于世,为客家米香型白酒之典型。无论官家往来接待,百姓婚丧节庆,抑或水上人家、行夫走卒驱寒健脚,无不喜欢饮用此酒,此酒芳香扑鼻,醇厚甘滑,风味独特。
追溯三河坝酿酒业的历史始于宋,盛于明、清,衰于民国,穿越时空近千年。古往今来,三河坝酒的名声,为汀江、梅江、梅潭河三江乃至韩江流域民众耳熟能详,更为士宦妇孺,文人骚客所钟爱。闯荡江湖的舟子,往来逐利的贩夫,上京赶考的书生,出洋过番的游子,无不曾在汩汩滔滔的江水中,随着舟楫的颠簸,做着功成名就、发财致富的美梦,而他们也一个个与三河坝的美酒结下了不解的因缘。有“君不闻过三河而不饮三河坝酒,虚此一行也!”
三河坝,是一个酒巷飘香的“三河坝酒”原产地,也是一个酒酻沙场、黄花吐艳的旧战场。话说南昌起义爆发后,起义军南下入粤,在三河坝实施分兵,朱德率4000多人扼守三河坝,以牵制和阻击尾追来犯之敌,掩护主力进击潮汕,起义军进入三河坝的第二天,便在韩江西岸的汇城东门外竹林里召开军民大会,作好战前宣传动员。三河街的村民、学校师生、商人纷纷敲锣打鼓,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有30多位壮汉扛着一坛坛闻名遐迩的“三河坝烧酒”,来到部队驻地犒劳起义军。
战役打响后,战时救护站的医护人员,用三河坝烧酒为伤员清洗伤口和手术消毒,使200多名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治。敌人包围了起义军,情势万分危急,起义军指挥部及时调整部署,留下一个营兵力作掩护,其余部队连夜撤出,向东南方向转移。负责掩护的75团第三营营长蔡晴川作完了最后的战地动员,起义军将士纷纷拿出随身的军用水壶,把壶里剩下的三河坝酒一饮而尽。面对敌人的新一轮攻势,蔡晴川率三营300勇士,甩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凭借酒胆如猛虎般地跳出战壕与敌军展开了肉搏战,起义军以300兵力之寡,抗击顽敌20000之众,阻敌4个多小时,全部壮烈牺牲,为撤离部队赢得了安全转移的宝贵时间,真是酒酻沙场壮军威。
弹指间85年过去了,革命精神永存。每逢节假日,前来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缅怀先烈、祭奠英灵的人们,都会在纪念碑前酹下一杯杯醇香扑鼻的三河坝烧酒,人们眼前,浮现出当年三河坝战役一幕幕壮烈的情景,起义军将士和三河坝烧酒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本文标签:三河坝 编辑:阿洁